一个解决问题的有趣案例
看到一个国际慈善组织求助越南营养不良儿童的故事,在1990年的时候,越南有很多村庄儿童大多营养不良,情况很严重。当时的国际慈善组应缴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地官员说你们必须在6个月内做出成绩来,而且他们能调动的资源十分有限。
大面积的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问题,其实是一系列问题综合的结果,比如贫困、卫生条件差、缺乏清洁饮用水、无科学育儿的意识等等。特别是贫困问题这个主要原因不要说6个月,以当时越南的条件,6年都不行。
面对这种局面,慈善组织的负责人没有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他先是四处拜访当地农村,测量每个孩子的身高体重,然后进行数据汇总。汇总结束后负责人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是营养不良的,有些家庭也很穷,但是孩子发育的很好。于是他又拜访这些发育的好的家庭(称为亮点家庭),进行深入交流,之后发现一些突破点:
一般的家庭中小孩子与大人一起吃饭,一天只吃两顿;亮点家庭一天会让孩子吃四顿,虽然总量一样的。小孩子的消化系统不强,这种少吃多餐方式更有利于消化。
一般家庭小孩都是自己去拿吃东西吃,家里人是不管的,认为他们饿了就会自己吃;但是亮点家庭有较多喂饭的情况,小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被别的事情吸引,不能自己好好吃饭。
亮点家庭父母会从稻田里抓一些小虾之类的放在孩子的饭里补充营养。
之后负责人组织父母们学习这种模式并推广出来,最后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我们思考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路,往往是先找原因,然后解决原因来解决问题。但是现实情况是,一个已经成气候的问题,往往都是很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原因之间又相互交错,想要解决这些原因其实是很难的。斯特宁这里用的「找亮点」的方式是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先找没有问题的家庭作为亮点,然后将这些亮点不断推广扩大,逐渐扩大到整片都是亮的,问题就解决了;而根本没有去尝试解决原因。
其实我们最终只是要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要解决一个问题背后的所有原因,这俩有明显的区别。造成一个问题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可能当某些因素发生了改变时,即使其它的原因都没有变化,这个问题也可能会逐渐解决掉;此时因为要做的事情简单易达成,人们会有很高的热情去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而如果要解决一个问题背后所有的原因,这个一听就是很难的事情,人们往往都会望而生畏,计划就此搁置,变化最终没有发生。因此,很多时候这种「找亮点」的解决问题方式,会比「找原因」的方式更奏效。
